查看原文
其他

什么是学习?你所理解的可能是错的

跟陶叔学编程 跟陶叔一起学
2024-08-30

  什么是学习?很容易回答,学习就是学知识。那么知识又是什么?有一个明确的定义。知识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。其中包含两类,一是对事实与信息的描述,二是技能。学习的目的就是掌握这两类知识。

  那知识是如何被掌握的呢?最直接的办法是记忆。1+1=2,戊戌变法是在1898年,白光由七种颜色的光组合而成,公式的写法与应用条件,这些都是通过记忆掌握的。但是记忆有一个天敌,就是“遗忘”。不管是之前下了多大力气记住的东西,都可能轻易被遗忘。人脑记忆的总量似乎有一个上限,这个上限有可能是容量的限制,也有可能是时长的限制。这个限制使得人不可能牢固地记住所有的东西。有的孩子在三年级之前学习成绩不错,但是进入三年级就开始吃不消,就是因为他们本来只是仗着死记硬背,在知识量大幅增加以后,遗忘让他们破功了。

  那么如何才能掌握更多的知识呢?这要从遗忘的诡异特性来入手。为什么说是诡异特性呢?因为人脑的所谓遗忘,似乎并不是真正的消失,在一些条件的激发下很快就能恢复。

  如果大家看过电影《黑衣人2》,探员K在记忆被清除后,凭借提前布置的线索就可以找到隐藏的秘密。

  而我们每个人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:一个久未谋面的人,你早就忘得一干二净,就像是完全陌生一样。但是别人提醒你,他是谁谁的什么人,你却很快就能回忆起来,甚至能把多年前跟他见面的许多细节都在脑中放电影一般重现。

  人脑中应该是存在着两块区域,类似于计算机的内存与硬盘。内存部分放着经常用到的内容,很快就能获取。而硬盘里的,必须在给出具体的线索才能找到存放的位置,把尘封已久的内容重新调出。

  为了对抗遗忘,掌握更多的知识,就要从这个特性入手,在记忆知识的同时,找到知识之间的联系,为记忆增加线索来对抗遗忘。

  知识之间的联系,其实是与知识的产生方式一致的,分为四种:分类、延伸、抽象、相似。

  分类是把相互有强关联的事物分为一类,而关联弱或没有关联的分为另一类。

  • 作文分为写景、状物、记事等类型,不同类型的作文有不同的写法。

  • 数学的知识从大类来分,包括数字、计算、测量、几何、统计、代数等。

  • 物理中的力分为重力、浮力、摩擦力等类型。

  延伸是从已有事物发现相关事实。

  • 写景的作文要用到“五感”,状物的作文包括外形、性格/性状、感情等部分,记事的作文包括“六要素”。这些都是在不同作文类型下的延伸知识。

  • 乘法从加法中单独分类出来以后,乘法表、因数、结合律等知识就是进行延伸发现的。

  抽象是将某种类别的事物用一个新的描述进行概括,形成新的知识,作为下一次知识发展的基础。

  • 汉字最开始的造字是象形,就是直接给各种事物画像,像日、月等。而日与月合在一起就是对明亮这个意思的抽象总结,形成了新字“明”。以明作为新的基础,进一步抽象又产生萌、盟等字。

  • 乘法作为对相同数加法的抽象,成为与加法并列的运算法。而以乘法为基础,相同数的乘法又被抽象成新的运算法“乘方”。

  • 各种定理、定律及其表达公式就是高度抽象,把某种规律以简洁的方式进行表达。并且这些抽象作为基础又可以发展出推论,或者相互组合解决问题。

  相似是两个事物之间本质上不同,但在某些方面有关联。

  • 数拳头骨节凸起与凹陷处来区分阳历大小月。

  • 物理电磁学的左手定则、右手定则就是用相似性来直观表达的知识。

  • 各个化学元素的性质千差万别,但是在门捷列夫的努力下,根据元素之间的相似整理出化学元素周期表,各个元素的性质就变得容易掌握了。

  知道了知识之间的这四种联系,就能明白,知识不是孤立的一个个的“点”,而是由四种联系连接起来的“串”。一个知识的节点可能分叉连接好几个串,下一级节点又可能会不断分叉,因此知识会最终形成一个树状结构。

  在记住知识的同时又知道知识之间的联系,就不再只是记忆了,而是“理解”。也可以对记忆进行分类,基础的称为“识记”,认识并记住。高级的称为“理解”。一堂课老师花大量时间,或是讲故事或是写满黑板推演过程,其实目的就是要让你理解知识,而不只是简单的识记。

  已经被理解的知识,形成了一个彼此关联的树,等待你需要时进行检索,再把前后左右的内容都给提溜出来。而我们的学习过程,其实就是对各个学科的知识树不断地找准地方添枝加叶,连接进来新知识。真正有效的学习,必须是改变了头脑中的知识连接


  说到这里似乎把学习已经说清楚了,但又还没有完全说清楚。我们看这样一种情况:从一个常去的地方回家,你的大脑是一个怎么样的运行状态?应该是不需要对走哪条路进行思考,完全凭直觉行动即可。为什么可以这样呢?

  就是因为这个地方你经常去,来回的路线已经走过不知道多少回,在这反复地走同样路线的过程中,大脑已经把路线信息反复加强,到了不再需要经过思考的程度。一旦有的知识掌握到了不需要经过思考的程度,这样的知识就是“技能”。

  你可能有疑问,因为你所理解的技能应该是弹钢琴、画画、游泳、做饭炒菜之类的,难道所有的知识都可以上升为“技能”吗?确实是这样的。

  • 普通人做大数乘法要用到纸笔,而有的人经过训练,通过心算就可以快速回答。

  • 普通人突然被安排上台讲话,可能吞吞吐吐、脸红心跳,但有的人则可以娓娓道来、落落大方。

  要知道乘法与作文,都是大家已经掌握的知识,普通人运用时需要用到思考,花较长时间才能获得结果,而经过反复训练将其达到技能的人反应速度就非常快,而且几乎不加思考。

  当然,并不是每一种知识都需要掌握到成为技能的程度,但是有一些知识是必须经过反复练习才能真正掌握的,这就是“技能类知识”。技能类知识就是前面提到的弹钢琴、画画、游泳、做饭炒菜之类的。这是因为这些知识其实是对身体部位的习惯的描述,最终还是要用身体部位的反复训练把这些习惯养成出来,而不可能光看文字或光看别人示范就能转移到自己身上。

  除了这几项明显的技能类知识,还有一些知识也属于技能类,但是普遍被误解。比如说,英语。

  英语实际上是技能,而且是听、说、读、写4种技能。听力与口语要熟练,就必须多听、多说,不可能光看英语书就获得这两项能力,从这很好理解它们是技能。而中国人练习读与写,还需要排除汉语的干扰,不能在读与写的过程中先是用汉语思考再转成英语,而这种能力就必须要反复练习才能获得。

  很多人学了很多年英语却始终没有真正掌握,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明白英语是技能的本质,没有对4种能力进行针对性的训练。


  到这里,就基本把学习是什么讲完整了。总结一下:

  • 学习是学知识,知识分为描述类与技能类两类。

  • 在学习时,如果知道了知识之间的联系,就理解了知识。已经理解的知识将不再轻易遗忘。

  • 学习时加以反复训练,将把知识上升为技能。对技能可以不经思考直接使用。

  • 有的知识本身就是技能,必须经过反复训练才能掌握。


  下一篇文章将讲学到的知识是如何运用来解决问题的。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跟陶叔一起学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